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曲周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00

帖子

4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2: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8年是中国农大与曲周县县校合作45周年,从1973年改土治碱到今天深层次、宽领域合作,曲周与中国农大的县校合作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现将曲周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那些故事作了一个整理,用事实展现中国农大曲周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围绕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正在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验站、科技小院与曲周精神

11月23日上午,阴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心情。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张庄村治碱遗址模型前,82岁高龄的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被当地群众紧紧围绕着。当年一道奋战在盐碱地上的老战友得以重逢,有说不完的话。

四十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在这里建立。曲周实验站最早的负责人石元春与辛德惠、林培等几位农大教师来到曲周县北部张庄开始治理盐碱地。岁月流逝,积淀的是感情,凝聚的却是精神。

而今,在曲周实验站建站40周年之际,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党委书记姜沛民、老校长石元春等一行人来到曲周,目睹曲周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推进合作建设,谱写了一曲校地共建新乐章。

“新中国成立30年时,曲周县粮食单产只增加了一斤。”在曲周实验站40周年站庆活动中,曲周县政协主席胡耀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包括曲周在内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产能低下,人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1973年,总理周恩来提出:科学会战,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一定要把盐碱地治理成米粮川。

盐碱灾害严重的曲周成为试点之一。在曲周建站进行“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的任务落在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肩上。讲师石元春、辛德惠、陶益寿、雷浣群、林培和助教黄仁安一行人就这样来到了曲周。


民谣“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楼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当年曲周盐碱灾情的形象写照。石元春、辛德惠他们一到曲周,就坚定地表示:“治不好这块地,就不走了。”

于是,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田间调查,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国内外治碱的经验教训,提出“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区存在一个独立的旱涝碱咸的自然经营和生态系统”理论,最终制定了“浅井深沟为主体工程的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总体规划。

经过农大人与曲周人民的并肩奋战,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近七成,粮食亩产提高400多公斤。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跨越“最后一亩地”

据介绍,曲周实验站建站40年来,先后从曲周这片土地上走出两位院士、两位校长和2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中国农大师生在曲周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治碱,治碱之余,他们做了更多。

让农民充分享受科技成果,科技兴农。这样的提法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广大农民受知识文化水平所限,无法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所谓“最后一亩地的问题”。胡耀东说:“是中国农大师生的到来,帮助曲周人民跨域了这最后一亩地的距离。”

在曲周县张庄村村民聚居区的一个普通小院里,记者看到,院墙上书写着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一行大字。这不是普通的农家小院,它的名字叫作“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介绍道:“‘科技小院’是建设在农村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

“农大的师生就住在这里,农民朋友在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就会跑过来询问,我们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李晓林说,一开始这只是小院,但因为这里有科技人员,久而久之,当地村民便给小院起了个贴切的名字,称之为“科技小院”。

如今,“科技小院”这一模式已经在多地推广开来。说起这些,李晓林望着院内墙上的农大校训,有一番感慨。

在他看来,校训中“解民生之多艰”的“解”字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了解”,其次才能是“解决”。农大的学生们真正地住进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的协助帮忙,完成了“解”字的两层意义。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经过长期在农村一线的实践,专业知识得到切实训练,也就完成了校训的后半句——“育天下之英才”。
推进合作,弘扬精神

“改土治碱、造福曲周”是曲周人民送给中国农大的八个大字,它篆刻在农大校内的一座石碑上。据中国农大工作人员介绍,由一方百姓给一所大学树碑,在我国尚属首例。曲周人民感恩农大人给曲周带来的变化,同样地,农大人也感谢曲周给农大人所提供的一切。


借曲周实验站站庆40年的机会,中国农大和曲周县委县政府还签署了若干校地科技合作协议。在当日的签约仪式上,万亩富硒小麦生产基地项目等11个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落户曲周。签约项目涉及土地整治规划、新品种推广、农产品深加工、高端生态养殖、远程教育、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中国农大将为这些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曲周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曲周培育了我们。”石元春动情地表示。这次回到曲周,距离上次已经有十年之久。他说,当年正是在曲周百姓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这期间也和百姓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曲周建站40周年座谈会上说:“责任、奉献、科学、为民,以石元春和辛德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农大人在曲周拼搏奉献创新所形成的曲周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校的优良历史传统,感染、教育和激励着新一代农大人,不断前行。”


曲周科技小院来了洋博士
近日,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的科技小院,入住了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博士,吸引全村老少都来看“热闹”。


“这位洋博士叫Jake,来自英国班戈大学,主要做蜜蜂传粉研究。”已经在小院呆了一年的研究生杨晓彤介绍说,后老营村的西瓜是通过虫媒传粉,正好让Jake研究。


后老营是传统的西瓜种植村。2009年以来,该村依托曲周县与中国农大县校合作优势,聘请中国农大教授在村里建立了农村科技小院,农大师生常年驻村负责西瓜种植技术指导。

“对西瓜来讲虫媒传粉最有益,结出的西瓜外形均匀,卖相好,对糖度也有所提高。”杨晓彤说,如果能引导蜜蜂帮西瓜传粉就太好了。

据Jake介绍,他来到小院4天,已经捉到两只木匠蜂,并将两个芯片粘到木匠蜂的背上,从而跟踪蜜蜂采蜜。比如,蜜蜂一般什么时候出去,多长时间回来,都到哪些地方去,在每朵花上停留多长时间等都要跟踪监测,通过研究总结规律从而创设更好的环境引导蜜蜂帮西瓜传粉。

“农大师生扎根我们村9年,不仅传授西瓜种植技术,帮我们增产增效,如今又引来国外高科技提高西瓜品质,真是咱农民的贴心人。”后老营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海感激地说。

据了解,9年来,在农大师生的帮助下,后老营村不仅克服了西瓜种植不能重茬的难题,而且研究开发了方形西瓜、无籽西瓜等多个品种,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皮薄、瓤沙、甘甜、籽少、汁多、无公害。
“曲周人热情好客,我非常喜欢这里。”Jake高兴地说,科技小院让科技走向田间地头,实现农民与科学家的交流,这样的模式非常棒。


科技小院谱写大文章
教师节前夕,中国农业科技小院微信群里特别“热闹”。

9月7日,广西金穗科技小院的张江周在群里转发了学校新闻网的一则消息:“我校四名教师荣获‘2016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资环学院李晓林老师榜上有名,全国各地科技小院的同学们都在群里点赞祝贺。
9月8日,张福锁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消息不胫而走,曾经驻扎曲周科技小院的方杰在朋友圈里感慨道:“八年的时间,科技小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院’走向了国际大舞台,不是科技小院有多牛,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农人’在为信念而不懈地奋斗,努力去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

■小院延续大历史

2009年夏天,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刚刚被录取为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曹国鑫和雷友,在李晓林老师的带领下住进了小院。

曲周,正是40多年前第一批农大人奔赴基层改土治碱的地方。曲周历史上长期饱受土地盐碱之苦,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农大科学家来到曲周,开始了改土治碱的历史创举。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将以曲周县为中心的72万亩盐碱滩变为米粮川,并幅射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一举扭转中国南粮北运的历史。


43年后的夏天,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资环学院、植保学院和园艺学院的28名2016级硕士研究生们又像老一辈农大人那样,住进了农家院,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朋友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八年来,从最初的两名同学,到第二年的10名同学,再到今年的28名同学,不曾间断的8批研究生走进曲周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这八年间,科技小院指导老师张宏彦等远离都市与同学们一道长期扎根在农村。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2011年前后,张宏彦担任了曲周实验站副站长,从此更是把北京的小家抛在了脑后,一心扑在了曲周科技小院这个“大家庭”里。八年来,天天都能在田间地头见到张宏彦身影的当地老百姓说,农大师生在曲周进行了“双高”创建的“八年抗战”,老百姓常常感叹:“张老师八年如一日,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校园无栏天为墙,田间变成大课堂。育人本领天天长,解愁分忧大栋梁”,今天,曲周百姓这样描述着带来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小院师生们。

■小院提供大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靠科技,关键是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8年前,张福锁教授率领粮食作物“双高”创建团队奔赴曲周时,就下决心探索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民科技服务新模式。

曹国鑫、雷友进驻首个科技小院后,与当地农技人员一道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科技指导。没多久,两位小伙子就成为农民朋友“自家人”。当年秋天,在科技小院的指导下,北油村村民吕福林一举获得了玉米高产“状元”。于是,越来越多的曲周农民主动加入到高产创建活动中来,要求在自己村里开设科技小院。



如今,科技小院已经打造了一大批科技农民,科技知识是支撑农民夺高产的不二法宝。

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在曲周研究、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玉米机械追肥、小麦水氮后移、西瓜嫁接、苹果壁蜂授粉和反光膜增色等25项技术,在田间校验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化和机械化,形成了适合曲周农业特点的小麦、玉米、西瓜和苹果等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与此同时,还带领农村致富能手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把“老营村(西瓜)”“今科富(面粉)”“相公庄园(苹果)”等一大批当地农副产品推向市场。

科技小院为曲周“吨粮县”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间,当地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2%和41.5%,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曲周全县40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粮食1.15亿公斤,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专门致函称赞说,“科技小院既是你们开创的引导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又是(响应)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

曲周的成功经验也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如今学校联合各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已在21个省市(区)建立81个科技小院。


■小院谱写大文章


老一辈农大人以“曲周精神”创造了“曲周模式”,率先给中国农业开辟了一条道路,这就是后来延续了30多年的区域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治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来于灌溉面积、化肥农药、农膜用量等的增加。曲周同样面临着突破环境制约:如何解决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在中低产田实现粮食高产?

这正是“双高”创建活动所要解决的大命题。科技小院在谱写一篇高产高效农业科技大文章的同时,也在谱写一篇服务“三农”的农业教育大文章。


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激发了科研灵感,大部分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曹国鑫早早就明确了论文方向: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

“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让我长了不少本事,也让我的研究目标更明确,就是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在科技小院一干就是7年,回想起在科技小院的经历,曹国鑫坦言:“在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自2009年以来,全国科技小院先后参与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3篇,其中SCI论文29篇,包括4篇《自然》(Nature)、1篇《科学》(Science)、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同时还编写了8部专著,研发6个产品、获得18项专利。

八年前,曹国鑫不会想到,自己会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出现在世界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上。

■小院培养出人才


2012年毕业的硕士生方杰,曾在曲周相公庄村科技小院生活学习了两年。正是得益于曲周的锻炼,工作后的他很快在企业独当一面,现在已经成为大区经理。


经过八年探索,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路径,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每年四五月招生后,就让研究生提前进入小院实践,参与小院活动或组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9月份回到学校,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确定研究和示范方案;次年回到小院完成研究、技术示范、驻村服务;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八年间,有近100名研究生从科技小院走向社会,获得包括省市校优秀研究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发表研究论文,小院研究生也很“强”。2014年,植物营养专业70多名研究生竞争3个国家奖学金名额,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结果获奖同学都来自小院。

从科技小院走出的学生,一年几十次农户培训的历练,让他们面对压力沉稳自信,言语表达流畅自如,求职时占得先机,甚至很多学生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高价订购”。当然,也有一批学生则围绕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继续开展科学研究,16名毕业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科技小院创立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已得到了广泛肯定,教学成果先后获得了北京一等奖、国家二等奖。2015年,学校专门立项,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把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也放到小院培养,从不同角度研究解决农村的问题。

■小院走上大舞台

源自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为河北和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模式,也为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认可,其成功经验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2009年以来,仅曲周科技小院就接待了来自美、法、德、英等10余个国家院士、专家考察指导30多次,均对科技小院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科技小院已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列为全球发展范例,也被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写入全球未来粮食和环境发展战略报告中。


科技小院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2015年,学校在老挝建立了两个香蕉科技小院。今年,我校与德国K+S集团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开始联合培养科技小院研究生。目前,正探讨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推广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触动了世界。9月8日,《自然》杂志配发的评论文章指出:“科技小院让国际学术界开始思考在农业生产一线讨论产量差真正意味着什么?科技小院团队在农业生产一线中诠释了产量差的真正内涵。”

《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K.Giller则说:“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邯郸曲周“科技小院”出状元

“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是第一次当状元,种粮的信心更足了。”近日,在邯郸曲周县王庄村举办的“庆丰收晚会”上,村民王新礼乐得合不拢嘴。他以小麦平均亩产1427斤的高产夺得今年本村的“状元”。

除了为9家高产户颁奖和精彩的节目演出,活动现场还有高产经验分享和冬小麦高产高效技术培训有奖竞答环节。

“新礼,你的小麦产量这么高,说说有啥秘诀?”“用了‘小院’老师的高产高效技术呗!”

“卯臣,你用的麦种比我少,还比我少浇一次水,比我产量还高,咋回事?”“去年在地里做了深耕、宽幅播种,后期管理都按‘小院’老师的要求做的。”获得第二名的李卯臣在乡亲们面前当起了“专家”。


王新礼和李卯臣所说的“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建设在农村一线的科技小院,是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中国农大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一边开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一边进行社会服务,参与农村文化发展。”中国农业大学驻曲周科技小院教师张宏彦副教授说,王庄村科技小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先后有5届共9名研究生入住,共计引进、研究各类农业高产高效技术12项,引进农业机械8种,举办农民田间学校2所,开展各类农民培训近百场,技术辐射5个周边村,辐射面积达1万余亩,促进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产量屡创新高。

看大家对玉米后期管理技术感兴趣,平时就经常和乡亲们“切磋”农艺的博士生赵鹏飞又在现场讲起了玉米成熟时期的管理技术。

夜已深,活动现场,乡亲们还在和研究生们热火朝天地聊着……


邯郸曲周科技小院 扎身农村解民忧

农作生产的高效产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好的把科学技术和农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农业增长的双丰收。而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有着一个个的“科技小院”,正是为实现这种结合而建立。

自2009年起,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张福锁教授团队于2009年建立。“科技小院”建在村里甚至农民家中,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每年会有超过10个月的时间驻守在科技小院,周围农民群众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找到科研人员进行咨询。科研人员常驻农村,不仅缩短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庄稼地的距离,实现了与“三农”的“零距离”,同时可以及时的了解生产动态,为群众提供相应的指导。长期、近距离的接触群众,通过多形式的科技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应运科学技术的信心。



2018年来到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赵向阳介绍,王庄科技小院和省级示范合作社(今科富小麦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多项合作,从技术的研发引进、机械的引进到示范方的建设,都积极合作探索,是王庄科技小院在当地开展工作的得力搭档。他本人扎身农村的这段日子,虽然辛苦但是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不仅让他增加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同时也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据了解,目前,全国18所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全国建成81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致力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农业科研新思路,创建技术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先后在全国农村推广集成适用性技术模式44个,培养科技农民1000余人,直接服务2万多农户,同时也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出200余名高素质、应用型研究生。曲周县十余个科技小院走出了一条现在科学知识和农业实践相结合的实际道路,可复制,可推广。从曲周试验站走出的3位院士的奋斗历程故事,一代代的农业科技人才扎根田边做实践的信念。
正如曲周农业试验站张站长所说,在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曲周科技小院正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道路。


纠正四风,整治纪律!点击”这里“进行举报!

编辑:李泽华
审核:丁少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